輪輻式壓力傳感器因其獨特的結構設計,具有較強的抗偏載能力,可有效抑制側向力、彎矩等非軸向載荷對測量精度的影響。以下是其抗偏載能力的詳細分析及優化策略:
一、抗偏載能力原理
-
結構對稱性
-
輪輻式壓力傳感器由對稱分布的輻條(通常4~8根)和中心輪轂組成,載荷通過輪轂傳遞至各輻條。
-
輻條的對稱布局使非軸向力(如側向力、扭矩)在輻條間自動均分,顯著降低局部應力集中。
-
-
力學特性
-
輻條主要承受剪切應力而非拉/壓應力,剪切應變對應變的方位不敏感,天然降低偏載敏感性。
-
輻條與輪轂的剛性連接形成閉合應力環,可吸收70%~90%的偏載能量。
-
二、抗偏載性能量化指標
參數 | 典型值 | 對比(柱式傳感器) |
---|---|---|
側向力影響誤差 | <0.1%FS(側向力≤20%額定載荷) | 柱式:0.5%~2%FS |
彎矩影響誤差 | <0.05%FS(彎矩≤10%額定載荷·m) | 柱式:0.3%~1%FS |
扭矩影響誤差 | <0.08%FS(扭矩≤15%額定載荷·m) | 柱式:不適用(無抗扭設計) |
三、增強抗偏載能力的關鍵設計
-
輻條優化
-
數量與形狀:6~8根S型或X型輻條比4根直輻條抗偏載能力提升30%~50%。
-
截面設計:采用工字梁或雙剪切梁截面,側向剛度提高2~3倍(抗彎模量增加)。
-
應變片布置:在輻條兩側對稱粘貼應變片,組成全橋電路,自動抵消彎矩干擾。
-
-
材料與工藝
-
彈性體材料:選用高屈服強度合金鋼(如40CrNiMoA,屈服強度≥1000MPa),防止塑性變形。
-
整體加工:輪轂與輻條采用一體成型工藝(如五軸銑削),避免焊接導致的應力集中。
-
-
輔助結構
-
自對準墊片:安裝面設計球面墊圈,允許±2°偏角自動調心。
-
抗扭擋塊:在壓力傳感器外圍設置限位銷,吸收殘余扭矩(減少扭矩誤差至<0.03%FS)。
-
四、典型應用場景表現
-
起重機吊鉤力監測
-
偏載角度≤5°時,測量誤差<0.2%FS。
-
采用8輻條輪輻壓力傳感器,側向力容限達30%額定載荷。
-
-
工業機器人末端執行器
-
動態偏載(頻率≤50Hz)下,重復性誤差<0.05%FS。
-
配合十字萬向節,允許±15°偏載角度。
-
-
軋機軋制力測量
-
在軋輥偏斜導致的彎矩干擾下,輪輻式壓力傳感器比柱式誤差降低80%(實測數據:0.08%FS vs 0.4%FS)。
-
五、抗偏載能力測試方法
-
側向力測試
-
施加軸向額定載荷F,同時施加側向力F_lat(F_lat=0.2F),記錄輸出變化:
-
要求:誤差≤0.1%FS(依據ISO 376標準)。
-
-
彎矩測試
-
在壓力傳感器端面施加力矩M(M=0.1F·L,L為力臂長度),測量輸出波動:
-
優質輪輻式壓力傳感器彎矩靈敏度<0.001 mV/V·N·m?¹。
-
六、使用建議
-
安裝規范
-
確保載荷作用線通過壓力傳感器幾何中心,允許安裝偏差≤0.5mm。
-
使用力矩扳手緊固螺栓,扭矩控制在10~15N·m(避免預緊力不均)。
-
-
動態補償
-
高頻偏載場景(如沖壓機),增加加速度傳感器進行動態力解耦計算。
-
通過卡爾曼濾波器消除振動引起的偏載噪聲。
-
-
校準優化
-
偏載校準:在出廠校準中增加±10%側向力工況測試,建立誤差補償矩陣。
-
現場驗證:使用三向力標準機驗證實際工況下的抗偏載性能。
-
七、行業對比數據
傳感器類型 | 抗側向力能力(誤差/%FS) | 抗彎矩能力(誤差/%FS) | 適用場景 |
---|---|---|---|
輪輻式 | 0.05~0.1 | 0.03~0.08 | 高偏載工業測量 |
柱式 | 0.5~2.0 | 0.3~1.0 | 軸向力為主場景 |
懸臂梁式 | 1.5~3.0 | 0.8~2.5 | 小量程靜態測量 |
S型雙連孔 | 0.1~0.3 | 0.2~0.5 | 實驗室精密測量 |
輪輻式壓力傳感器通過對稱輻條設計、剪切應力測量原理及全橋電路補償,可實現側向力誤差<0.1%FS、彎矩誤差<0.05%FS的優異抗偏載性能。在起重機、軋機、機器人等復雜受力場景中,其綜合性能顯著優于傳統柱式或梁式傳感器。通過優化輻條數量(6~8根)、采用S型截面設計及增加自對準結構,可進一步提升抗偏載能力30%~50%。